2010年的上海世博成了上海發展史的一個關鍵轉捩點, 許多建設、建築都趕在世博啟動前完成了最後樣貌, 因為世博, 讓我看見了上海不同的面貌。此文為上海十天行的初淺己見。

 

 

R0013747.jpg 

 

R0013755 拷貝.jpg

 

R0013734 拷貝.jpg

 

R0013729 拷貝.jpg

 

R0012850.jpg

 

R0012858.jpg

 

R0012862.jpg

 

R0012869.jpg 

 

R0013796 拷貝.jpg

 

上海為了世博花了許多精神整理門面、大興土木, 儼然的已有了國際性大都市的水準, 交通便捷、具國際性、具觀光性、繁榮、投資淺力大, 不畏言上海的建設已贏過台灣許多, 而那水準並不是短時間能趕上, 或甚至說, 也許趕不上。

 

並非說台的不好, 而是在建設這方面台灣的確需要像上海看齊, 身為一個島國, 若缺乏國際性大城市的做法與看法, 只會關在自己的象牙塔裡造車, 我認為在這當下面對對岸的崛起, 台灣若不走出自己的路, 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警訊。

 

或許可以從很多層面來探討兩岸處事的不同, 此文就先就競爭力與消費型態來說。

 

投資淺力方面, 上海地廣人多, 加上便捷的地理環境, 相對的創造出了無限商機, 有人潮就有錢潮, 參與開發中國家的進步永遠是商機的來源。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的團隊, 舉凡商業、工業、建築業、文化設計產業、時尚業等等紛紛在此設立分公司, 一棟棟摩天大樓的興起, 一個個上海辦公處的設立, 其競爭力之大可想而知。

 

要在上海立足, 必定衝破腦衝破頭才有機會一展長才在此佔一席位, 競爭力之強代表著跟隨而來的是品質的提升及進步的快速, 就像在洪水當中划舟, 若不奮力向前勢必終遭淘汰。上海的建設之快, 拜其所賜, 誰能說它不是下一個東方的紐約呢。

 

從孕育上海的黃浦江兩岸即可窺知一二。浦西保留了自從1845年被闢為英租界之後所興建的各式建築, 包含了各國領事館, 成了歐式建築的大本營, 包含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文藝復興派、巴洛克風格等皆在此爭奇鬥艷, 而如今這些建築則成了銀行、時尚品牌的旗艦店、高級飯店的居所。

 

而另一側的浦東則是聚集了上海最多、最高的樓房, 辦公大樓、飯店、住宅皆在此逐一興建, 針對頂尖人士的購物商場也比鄰設置, 該地段房價之高無法想像, 成了上海發展的重要商業核心。轉述一位大哥的一席話:「在這些飯店連吃頓飯都不可能, 每餐要價一萬人民幣以上的花費, 只請的來老總、貝克漢姆(Beckham)、費德勒(Federer)這些人。」

 

我認為高價位的消費型態是跟隨著經濟發展而來的, 上海有了這樣的經濟環境, 自然而然創造出了如此消費族群, 要名列該族群也成了成功與否的標準。在全球各地錢潮都邁向中國大陸時, 位於彼岸的台灣能否開創出更勝於、更優越的投資環境將會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共同面的的課題。

 

或許我們不該擔心對岸的人未來會來台搶飯碗, 而是該擔心, 在未來5年、10年後、15年後, 台灣如何維持自己的競爭力, 跟得上與對岸商業競技的腳步。台灣是個島國, 得出去走走看看, 2010上海行, 收穫良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 Hsi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